水产市场“麻醉鱼”调查
上周二,家住渝中区的王阿姨给我发了条消息:“小李,你帮我看看这鱼是不是有问题?”她拍了张照片——玻璃缸里的鲫鱼缩在角落,尾巴蔫蔫地耷着,“昨天在菜市场买的,老板说刚捞的活鱼,结果回家就不动了,今天早上直接翻肚皮了。”
王阿姨的疑惑,成了我这星期泡在水产市场的由头。
凌晨四点的渝北区某水产市场,装卸工正把泡沫箱往摊位上搬,我凑过去闻了闻,箱子里飘着股淡淡的香油味——不是火锅店里的芝麻香,是那种带着点苦的植物味。“这是给鱼‘打盹’用的。”旁边一个穿胶鞋的商贩递来根烟,压低声音说,“天太热,鱼在车里闷两个小时就死,不加这个,我进十箱鱼得赔五箱。”他掏出个没贴标签的小瓶,瓶身沾着鱼血,“这东西叫丁香油酚,药店都能买到,比冰还管用。”
我跟着王阿姨去了她常买鱼的摊位,老板姓张,见我举着相机,立刻摆手:“我可没加过那东西!”但当我问起“为什么你家的鱼比别家安静”,他挠了挠头:“可能今天鱼累了吧?”旁边卖虾的大姐凑过来,小声补了句:“别问了,市场里一半人都这么干,不然鱼运过来就臭了,谁买?”
消费者的反馈更直接。住在附近的陈大姐说,她上周买的草鱼,回家放在盆里“跟睡了似的”,“我用手戳它,它才动一下,以前买的鱼,放进盆里能跳半天。”更让她担心的是孙子的鱼汤:“我给娃做鱼汤,要是鱼里有药,娃吃了怎么办?”
我找市水产研究所的周教授打听,他翻了翻我拍的麻醉剂瓶子,皱着眉说:“丁香油酚是合法的食品香料,但‘合法’不代表能随便用——食品里的限量是每公斤0.05克,要是商贩随便加,长期吃可能伤胃。”他指着实验室里的鱼样本,“你看这尾鱼的鳃,比正常鱼红一倍,就是麻醉剂刺激的。”
市场监管局的刘科长告诉我,他们上周已经接到三起“麻醉鱼”投诉:“我们抽了十个摊位的鱼样,现在在等检测结果。”他说这话时,旁边的商贩正往鱼箱里倒“香油”,“不管含量多少,未经批准在水产品中使用麻醉剂,都是违规的——消费者买的是活鱼,不是‘被麻醉的鱼’。”
采访里,商贩的无奈和消费者的担心像两条拧在一起的线。运鱼的司机说,夏天水温高,鱼在车里闷两个小时就翻白,“加点开胃药(指麻醉剂),至少能多活半天。”但陈大姐的话更戳人:“我不在乎鱼是不是跳得凶,我在乎的是,这鱼能不能放心吃。”
周教授给了个建议:“其实可以推广‘冷鲜鱼’,用0-4℃的低温运输,既保证鱼的新鲜,又不用加任何东西。”但商贩们摇头:“冷鲜鱼要冷链车,我们小本生意,哪买得起?”
昨天王阿姨给我发消息,说她现在买鱼只挑“跳得最凶的”,“要是鱼太安静,我就问老板,是不是给鱼‘喝了酒’。”其实我们要的,不过是一口放心的鱼——不用怕鱼“被麻醉”,不用猜鱼里有没有药,不用为了“鲜活”两个字,赌上家人的健康。
傍晚离开市场时,我看见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挑鱼,孩子蹲在摊位前,指着一条跳得凶的鱼喊:“妈妈,买这条!它会跳舞!”妈妈笑着点头,挑鱼的手在鱼身上摸了摸——不是摸鳞片,是摸鱼的鳃,“要选鳃红的,才新鲜。”
市场的热闹里,藏着最朴素的期待:让每一条摆上餐桌的鱼,都能“光明正大”地新鲜。
毕竟,我们吃的是鱼,不是“药”。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-
品质保证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-
多种配音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-
公司化运作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-
双重备案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-
7*14全天候服务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推荐样音
更多收到您的极速试音需求
关注【客服微信】
听最新案例,新客礼包等你拿!
提交成功
试音顾问将在工作日半小时内联系您,请准备试音文稿或参考音频加速匹配
你也可以注册,可自助下单挑选主播,在线接单配音。(7 X 24小时主播接单)